水稻倒伏原因及防治
皖東是水稻優勢產區,農民有種植水稻的習慣和經驗。近年來,稻作區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水稻灌漿后倒伏,根據水稻倒伏的時期和倒伏的程度不同,造成水稻減產幅度為10%-40%不等。水稻倒伏不僅降低產量而且降低稻米品質,并給收割帶來困難,增加收割成本。分析造成水稻倒伏的原因,采取積極的防范措施,推廣水稻高產健體栽培技術,提高水稻單產,促進農民增收增效,意義十分重大。
一、造成水稻倒伏的因素
品種問題。有些水稻品種植株高、株型不緊湊、秸稈不壯實,葉片披;灌漿后,穗部逐漸增重,重心高,秸稈不堪重負,葉披和株型松散造成田間郁蔽,通風透光差,易產生病害和倒伏。
秧苗素質差,栽插方式不當。“秧好半成稻”。水稻育秧中技術不規范,如播種過密、肥水運籌不當、病蟲防控不到位,造成秧苗細長不帶分蘗,這種秧苗栽到大田后很難形成大分蘗和壯分蘗,整個群體不健壯。農民栽秧時“亂插棵”,水稻封閉行后通風透光差,不利于水稻健康生長,易倒伏。
水肥運籌不當。水稻栽后灌深水,對水稻根系生長不利,不利于水稻分蘗和生長。烤田是水稻生產一個重要環節,烤田是促進根系生長和下扎,控制無效分蘗,改變田間小氣候的重要措施,但在實際生產中,農民往往烤田不及時,不能很好掌握烤田程度,不是早就是遲,需要重烤的田塊沒重烤,需要輕擱的田塊沒輕擱,烤田效果不明顯。田間斷水過早,水稻臘熟前排水,造成缺水早衰。施肥上重氮肥輕磷鉀,不重視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,大多數都采取“一轟頭”方法,造成水稻前期生長旺后期脫肥早衰。這些都給水稻倒伏帶來隱患。
病蟲防治不當。水稻封行后要加強田間紋枯病和稻飛虱的監測和預防,大部分農民不能選擇對路農藥適期防治,對稻飛虱防治時間不統一,造成遷移危害,紋枯病和稻飛虱重發田塊極易倒伏。
災害性天氣。八、九月份正是當地水稻灌漿、黃熟時期,也是當地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牛的季節,經常風雨相伴,這時也正是水稻抗倒伏能力最弱時期,風雨稍大,災害將不可避免。
造成水稻倒伏的因素很多,既有品種、栽培技術因素,又有自然災害因素。因此,要實現水稻健康生長、高產穩產,必須選好良種,集成和良種良法技術減災避災,制訂得力的防范措施。
二、水稻抗倒伏防范技術措施
選擇杭倒伏水稻品種,調整水稻品種結構,揚長避短,減災避災。目前,皖東地區大部分栽插的是中秈雜交稻,應選擇株高適當、株型緊湊、莖稈粗壯、葉片上挺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,增強抗倒伏能力。皖東與蘇北揚州地區接壤,氣候類型相似,種植制度類同,均為一年兩熟。揚州地區為了避免中秈稻受八、九月份災害天氣造成倒伏的損失,調整水稻種植結構,放棄中秈雜交稻生產,改種常規梗稻和雜交粳稻,避開水稻穗期受不良天氣危害。皖東應借鑒他們的經驗,大力調整水稻品種結構,重點發展粳稻生產,避開自然災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。改種梗稻是水稻栽培上抗倒伏最為有效的措施,一是可以避災,二是能充分利用光能地力(一年兩熟光溫有余,因粳稻生育期相對長一些),三是提高水稻產量水平和稻米品質(梗稻生長期長,光合產物積累多),四是增加農民收入。
培育壯秧,改變栽插方式。目前,皖東地區水稻有旱育秧、濕潤育秧、兩段育秧等方式,不管什么育秧方式,都要培肥秧床,實行稀播,創造適合秧苗生長的條件,努力培育壯秧,為水稻豐產打基礎。要大力提倡水稻寬行窄株栽培技術,改變農民“亂插棵”習慣,合理密植,實現壯個體健群體目標,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。
合理水肥運籌。管好水施好肥是水稻生產上重要的農事活動。在水的管理上要做到“淺水栽秧,寸水活棵,薄水分蘗,適時烤田,有水孕穗,干干濕濕到黃熟”。特別是烤田一定要做到“苗到不等時(畝莖蘗苗數得到畝預定的有效穗數),時到不等苗(水稻生長到有效分蘗臨界期時)”,并根據水稻的田間長像,苗色濃重烤,苗色淡輕烤。在施肥上采取“穩增氮磷、重增鉀微、有機與無機相結合”的配方原則,合理分配好基肥、分蘗肥和穗肥的比例,一般要求基肥、分蘗肥、穗肥的比例為5:3:2;施用的肥料品種上要合理搭配,一般要求氮、磷、鉀比例為4.5:2:3.5。
采用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。播前用藥劑浸種,減少苗期病害的發生。通過寬行窄株、合理密植、淺水灌溉、增施磷鉀肥、適時烤田等技術措施,增強水稻自身的抗病力,創造不利病蟲害發生的環境和條件,減少病蟲害發生。加強田間監測,對病蟲害防治做到適時、對癥、高效,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,實行統防統治、保護生態環境,實現水稻高產、優質、安全、高效。http://m.jetlicn.com
